#病因病机】
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,但概而言之,其本为津血亏损,其标为气滞血瘀。究其成因,一为情志失节;二为饮食失调,尤为中年过度饮酒,食管刺激过甚,久则成癌。
1、忧思郁结,气血瘀滞
本病之始多为患者久思忧郁,气郁不畅,血亦不行,初以气郁为主,久则血分亦滞,致食管阻塞不畅;气不行,血不畅,津不布,痰浊成,痰、气、血互结,加之津液又损,食管更为不畅,而病亦日趋严重。正如张景岳所云:“忧思过度则气结,气结则施化不行。”诸证变作矣。
2、嗜酒辛辣,津血亏损
素嗜食辛辣醇酒,香燥伤津,致津血亏损,食管失润;津血亏损,血少行亦不畅,加之嗜食肥甘,痰浊内生,痰瘀互阻,亦致食管不畅。诚如《医碥·反胃噎膈》所言:“酒客多噎膈,饮热酒者尤多,以热伤津液,咽管干涩,食不得入也。”
总之,以上两者常常相互为因,初期多因情志抑郁而发,以气分郁阻为主,病较为轻浅,久病则见血分瘀结,津血又耗,其病亦较重。
【鉴别】
噎膈发病初起,多表现为咽中梗塞不利,轻者只表现于吞咽时才觉不舒,这时必须与梅核气、乳蛾相鉴别。梅核气为咽中无物,只是患者自觉似有物阻,吞之不下,咯之不出,此外结合现代检查,亦可辨明。乳蛾多伴有咽痛,急性乳蛾则多有发热等外感表现,察其咽部,多见双侧扁桃体红肿、咽红色赤,而喳膈多无咽痛之症。噎膈后期,饮食不下又须与反胃、关格相区别。噎膈多为饮食吞咽不下;反胃为饮食可下,但不得腐熟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;关格为饮食不入,食入则吐,同时大小便闭。
【辨证】
辨虚实标本
噎膈初期多属气郁痰结,其证为实,可以理气化痰之法,但亦不可过于香燥,因其本乃津血不足,防其阴伤。后期以津血亏虚,燥热之证为主,且多夹痰郁、血瘀,虚实夹杂,标本互见,正如李中梓所说:“此证所以疑难者,方欲健脾理痰,恐燥剂有妨于津液;方欲养血生津,恐润剂有碍于中州。”
【论治】
(一)气分郁结
主症:病之早期,多属气分郁结,咽部食管阻塞不畅,而为气噎作痛,每因心情抑郁则病势必重,心情舒畅则噎势渐轻,多无明显的阳性体征,其脉多弦。
治法:疏调气机,开郁止噎。
方药:可选越鞠丸、逍遥散、四七汤诸类随症加减。
药用:旋覆花10克(布包) 香附10克 炒山栀6克 青皮6克 陈皮6克 半夏10克 苏梗6克 枳壳6克
加减法:
(1)化湿开郁法:兼湿而见苔白腻根厚,胸中满闷,大便溏薄,脉沉缓者,可于方中加草蔻3克、厚朴6克、杏仁10克。
(2)消食化滞法:若苔垢腻而厚者,为食滞中阻之象,当加入化滞消导之品,如焦三仙各10克、鸡内金10克。
(3)通腑开郁法:若见腹胀满,大便干,苔黄腻根厚者,乃腑气不通之象,可于方中加入生大黄1~3克,以行其滞,通其腑,开其郁。
(二)津液枯槁
主症:阴分不足,津液枯槁,形体渐瘦,大便艰涩,状如羊矢,脉细弦,舌红,苔白少津。
治法:润燥生津,少佐理气。
方药:启膈散加减:沙参15克 旋覆花10克(布包) 丹参10克 川贝6克 苏木6克 三七粉3克(冲) 郁金6克 荷叶梗10克
加减法:
(1)兼清泄郁热法:若兼见肝经郁热,而心烦急躁,夜寐梦多者,加入疏肝泄热之品,如川楝子10克、丹皮10克、郁金6克。
(2)兼化滞泄热法:若见胃肠滞热不清,舌黄垢厚者,加入焦三仙各10克、枳壳6克、槟榔10克以解郁化滞;若大便秘结者,再加大黄2~3克。
(3)若兼见湿郁者,用滋腻之品当审慎,以防胶着滞邪。
(三)噎久血结,津血皆虚
主症:噎膈已成,血分瘀阻,阴液大伤,面色黑浊,消瘦,脉沉涩或沉弦。
治法:育阴养血,破血化瘀。
方药:通幽汤加减:生地20克 熟地20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川贝6克 旋覆花10克(布包) 红花3克 桃仁3克 丹参10克 代赭石10克
加减法:若体质尚好而大便秘结者,可于方中加大黄粉1~2克冲服,大黄既可通便,又为活血化瘀之品,尚可开郁泄热,人每畏之而弃不用,惜哉!
【小结】
噎膈之成,多与精神抑郁和嗜酒过度有关。其初期为气分郁结,病在气分,病情尚轻,此时应及时调治,尤应戒酒,忌食辛辣之品,保持精神愉快,加强锻炼,以促进气血之运行。若延至病入血分,阴津亏耗,瘀血闭阻,则较难治疗,因而本病贵在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