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泻
  天极 2025年01月29日 1269 0
政墨健康专属文章

#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,甚至泻出如水样,伴有腹部不适为特征的病证。从发病来看,有急性和慢性的不同;从病情来分,有寒、热、虚、实之异。其病机,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,而致清浊不分,水谷混杂而下,并走大肠而成。一般说与湿盛有关,即所谓“湿胜则濡泄”,“湿多成五泻”,“无湿不成泻”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、秋季节为多见。

中医学对泄泻早有论述,在《内经》中就有“鹜溏”、“飧泄”、“濡泻”、“注下”、“洞泄”等名称。病因可分为风、寒、湿、热及清气在下等。《难经》中提出了胃泄、脾泄、大肠泄、小肠泄、大瘕泄等5种泄泻。后世历代医家对泄泻都各有论述,到明清之际其论述已较为全面而完善。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中有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”,“泄泻之因,惟水、火、土三气为最”,“凡泄泻之病,多由水谷不分,故以利水为上策”。又认为:“惟暴注新病者可利,形气强壮者可利,酒湿过度、口腹不慎者可利,实热闭塞者可利……若病久者不可利,阴不足者不可利,脉证多寒者不可利,形气虚弱者不可利,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。”《医宗必读》中有治泻九法,即淡渗、升提、清凉、疏利、甘缓、酸收、燥脾、温肾、固涩。并认为“夫此九者,治泻之大法,业无遗蕴,至如先后缓急之权,岂能预设,须临证之顷,圆机灵变。”《医学心悟》中有:“书云:湿多成五泻,泻之属湿也,明矣。然有湿热,有湿寒,有食积,有脾虚,有肾虚,皆能致泻,宜分而治之。假如口渴,溺赤,下泻肠垢,湿热也。溺清,口和,下泻清谷,湿寒也。胸满痞闷,嗳腐吞酸,泻下臭秽,食积也。食少,便频,面色㿠白,脾虚也。五更天明,依时作泻,肾虚也。”《临证指南医案·泄泻》认为,“治泻之法,不过分清降浊,利水通气”,“凡泄泻无不有痰,有湿,有寒,有风,故肠内不和而生此病”。

本病多由胃肠、肝胆、胰腺等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引起,如急慢性胃肠炎、肠结核!肠功能紊乱、结肠过敏及消化系统的某些肿瘤等。

【病因病机】
1.外邪侵袭
感受外邪,以暑、湿、寒、热较为常见,尤以湿邪最为多见。脾恶湿而喜燥,湿邪困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司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成为泄泻。寒、暑、热邪致泻也多伤及脾胃,以致脾胃腐熟、运化功能障碍,水谷不分,混杂而下,但多与湿邪相兼为病。

  1. 脾胃损伤
    饮食过量,停滞不化;或恣食肥甘,湿热内蕴;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,损伤脾胃,致运化失司,湿浊不化,下走大肠而成泄泻。

  2. 七情内伤
    忧思抑郁,肝气不舒,肝木克脾,脾失运化,水谷难消,而成泄泻。

  3. 脾胃虚弱
    多因久病体虚,或年老体弱,或素体薄弱,劳倦内伤,脾胃运化失司,每因伤食、精神紧张,而泄泻作矣。

  4. 脾肾阳虚
    多因高年体弱,或久病伤及下元,脾肾阳虚,甚或命门火衰,脾失温煦,运化失司,湿浊不化,而成泄泻。且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肾阳不足,阴气内盛,关闭不密,则大便下泻。
    qrcode_for_gh_71ea9fb2fcb7_258.jpg

最后一次编辑于 2025年01月29日 0

暂无评论

推荐阅读
  天极   2024年10月07日   389   0   0 脾胃系病证
  天极   2024年06月04日   359   0   0 脾胃系病证
  天极   2025年01月29日   1270   0   0 脾胃系病证